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章 碰瓷儿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那你要多少钱?”

    “哼!”一见李贞真的服软了,这汉子得意洋洋:“不多,我告诉你,我这陶器可都是精品陶器,每一个至少价值一贯银子,我这里一共有一百零八件,大叔心地善良,算你一百件,只要你一百贯。”

    “我,我没有那么多钱。”李贞小心的捂着自己的钱袋:“我今天就带了三十贯。”

    “三十贯?也行,大叔心地好,三十贯就三十贯吧。”汉子眼睛彻底亮了,三十贯啊,这能买多少粮食啊?

    要知道初唐时期物价是非常低廉的,就米价来说,每斗只卖四五文,甚或两三文。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中记载: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通鉴》卷一九三说:

    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不过三四钱。

    又有《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记载:

    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番息。

    同书卷七九《魏征传》说:

    帝(指唐太宗)即位四年......米斗三钱。

    ......

    以上只是米价的情况,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也不是很高。

    《旧唐书》卷七八《高季辅传》中言道:

    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又曰:“......今畿内数州......菽粟虽贱,储蓄未多......”

    《贞观政要》卷六《奢纵》中说:

    ......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丹粟。......”

    《通鉴》卷一六九载贞观十五年八月:

    乙巳,上(太宗)谓侍臣曰:“朕有三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此一喜也。......”

    《通鉴》卷二〇,一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寅条说:

    “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由此可知,初唐时期物价的确十分低廉,而且这个低廉还相对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一直到高宗年间也依旧如此,可以看得出来史家称赞的贞观之治,至少在百姓眼中,的确是值得讴歌的黄金年代。

    如今是贞观三年,正是物价最低廉的时期,三十贯钱就是三万钱(一贯等于一千钱)。换成米的话,足足能买一万斗米。一斗米按十二斤半算(一升米放在现在大概是1.25斤,十升一斗,一斗米等于十二斤半),一万斗就是十二万五千斤(这还是按照市价来计算的,这么大宗的粮食交易,卖家不可能不给折扣,这样算的话,买下的米会更多)。

    就算是按照市价,十二万五千斤米,就算一个人一顿吃一斤饭的话,这么多的米足够十万大军吃一天还有剩余(就算再良心的伙夫,一斤饭里放半斤干米都够了,再多就干了。而且这个年代的人是一天吃两顿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