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高兴不断的回忆时,儿媳端着一碗粥进来了,粥是白米粥,在这个年代,能吃上白米已经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村里基本上都是庄家人,除了赋税,基本上也就能剩下六成粮食,一家人一年的银钱全指着这剩余的六成粮食,但本尊这家之所以能吃上白米,全是因为老秀才是村里的教书先生,附近村里的有银钱的家庭和小地主家庭都会把孩子送饭老秀才这上学,因此老秀才相比较其他家里,还是比较富裕的,存上不少钱,老秀才就买了上好的良田,并给了佃户种,因为有老秀才,所以赋税也少了两成,所以每年都能余下不少银两,因为大儿子不是读书的料,认识点字后,始终对书本厌烦,所以自从大儿子满了12岁后,老秀才就留下一些良田给儿子种,成了村里的一名庄稼人,直到老秀才去世,大儿子把所有的银钱都收了回来自己种上。老三是读书最好的,因此老秀才在世时非常注重给三儿子的教育,在三儿子满10岁时就送到了镇上的学院去上学,镇上的学院都是出过很多举人的,因此老三时常不在家,只有月休时才回来。至于老四,从小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臭小子,加上有他三哥吸引老秀才的注意力,本身也是最小的儿子,因此平时也溺爱了一些,唯一的女儿有点小透明,因为村里始终有重男轻女的毛病,所以闺女也就一直不声不响的,除了帮忙做做家务,就在房里绣花。
儿媳,喊了声,娘喝点粥,我还给您加了点糖,说完就喂起来了,高兴不习惯有人喂着吃饭,就自己拿了过来吃了,吃了一碗粥,高兴才感觉到有了点精神。
这时本尊的女儿,也就是孟娴走了进来,说到,娘您醒了?怎么样?感觉好点了么?这次受伤把闺女孟娴吓坏了,爹没了,万一娘要没了,自己还没出嫁,可怎么办啊!高兴看到一直问候的女儿,心里突然升起来了一丝内疚,她娘已经没了,我占她娘的身体,总该是欠着这一家人的,还是要帮着他们都成家嫁人的,心里便渐渐放了下来,说到,已经好了,没事了,别担心。你去那里了,怎么才回来呢?高兴问道。孟娴说到,我去镇上送绣品了,这段时间都秀的差不多了,正好送去镇上换点银钱,再带点绣布和丝线回来。高兴说到,你们也都累了,先回去休息吧!老大媳妇去看看大丫,别一会儿醒了哭闹起来,我再休息一会儿。
老大媳妇看了看孟娴,示意了一下,就一起出去了,高兴也就继续躺了下来慢慢的思考着接下来的生活。
傍晚的时候,老大带着老四从田里回来了,知道了娘醒过来了,就进来看看,看着娘的气色好了很多,就放心的又出了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