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走了一遭,对毕恭毕敬跟在身后的安庆宗说:“这个府邸小了些,你成了婚,家中将来要添丁进口,理该住得宽大些。等几日朕命他们寻一个大的宅子,你们小夫妻和母亲都搬过去。”
安庆宗急忙跪下谢恩。他说:“微臣家中人数不多,仆佣也没有多少。这个府邸完全住得下,陛下就不用再费心了。”
“那不行,你父亲在边塞为国效力,朕必须照拂好你们,他也才能全心全意为我大唐镇守边关。”
杨国忠推说有紧要事务办理,推掉了安庆宗的恭请。他派人请来了韦见素,两个人屏退从人,躲在中书省一间偏殿中相对小酌。杨国忠说:“安禄山冠冕堂皇地推辞不来,其中定然有诈。”
韦见素深有同感:“不是说契丹自天宝十一年被他率大军征讨之后,不敢犯境。怎么一宣他进京,就卷土重来了?!”
“他心怀鬼胎,不敢进京。越是不来,越是说明他已经是蠢蠢欲动了。”
“奈何圣上还被他蒙在鼓里,对他丝毫无有戒心。”
杨国忠叹道:“无奈啊,千说万说,圣上半个字也听不进去。身为人臣,唯有尽人臣之事而已。”
就在安庆宗大婚之后不久,安禄山的一道上疏进了兴庆宫。韦见素一看,惊骇得倒抽一口冷气,把上疏揣在怀里,一个人急急忙忙地去了中书省,找到杨国忠,抖抖嗖嗖地把那份上疏递给杨国忠。
杨国忠看了,默然无语。韦见素揩一揩头上的汗:“简直是为所欲为,这厮公然要以三十胡人换掉三镇汉将,只恐马上就要起兵造反了。”
杨国忠定定地看着那份上疏,嘿然无语,半天才闷闷地说了一句:“他早已是急不可耐了。”
韦见素问道:“怎么办?呈不呈给陛下?”
“不呈上去,就是欺君之罪。”
“呈了,他肯定批复两字:准奏!”
“那也必须呈给他。他如果不驳回,我们再做道理。”
“好吧。”
上疏送到了勤政殿,明皇细细地看了,深以为然:“唔,汉人将领不通语言,战时则无法指挥部下,这个安排是为了作战有利,安爱卿殚精竭虑,为西北军务作想,想得十分周全。”
他提起笔来,批了“准奏”二字。并命高晋立即去宣来兵部的一个侍郎:“安将军那里要换下三十个汉将,等名册到了,兵部把换下来的人安置一下,调往其他节镇,妥当安排为好。”
韦见素闻说,又急急忙忙地来找杨国忠:“杨大人,果然不出你我所料,圣上已经批复,连换下的汉将都着兵部安排了。”
杨国忠苦笑着摇头:“他大笔一挥,倒是干脆利落。只恐是埋下了无穷祸患!”
“眼看安禄山就要起事,吾等焉能坐视不管!”
“圣上不纳吾等谏言,与之奈何?!”
韦见素横了心:“面陈利害。”
杨国忠摊开两手:“下官对他当面禀告,岂止十回八回,口水都说干了,他也不听不进去一个字。”
韦见素不肯罢休:“你我同去,总要说得他心动。”
“他心如铁石,只把安禄山当成心腹之臣,吾等再三地说,说的再多,也是白费气力而已!”
韦见素一把拉住了杨国忠:“右相,安禄山作乱,已是箭在弦上!身为圣上左右丞相,焉能袖手作壁上观!长安数十万百姓身家性命,只在你我二人身上!再者说,你我家眷老小也在长安城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今天,就是拼得这顶官帽不要,也要到圣上面前去痛陈利害!”
杨国忠不好再加推脱:“好,你我同去!纵使我们左右丞相这两张嘴都不能说动圣上,也能让圣上知道我们不是尸位素餐之流!”
二人并肩而行,一同进了勤政殿。明皇一见,张口便说:“来得好快!”
杨国忠问道:“陛下知道微臣与韦大人要来?”
“怎么会不知道!不过,朕要对你们明言:你们来也没有用了,上疏朕已经批了下去,连换下的将领,朕也已经做了安置。”
韦见素急了:“陛下,上疏批了,但是,还没有发出去。微臣恳请陛下,立刻收回成命!”
他一撂袍襟,跪在了明皇面前。杨国忠见状,也跪在了韦见素一旁。明皇当即黑了脸,说:“你们串通好了,是到朕面前来逼宫的么?”
二位大臣一起说:“微臣不敢。”
“不管你们说什么,朕这点事情还是做得了主的!”明皇以手指向杨国忠:“你在朕耳边聒噪了好几年了,口口声声说安禄山要反,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朕问你,他反了没有?”
韦见素抢着答道:“陛下,此次不同以往,安禄山换将,目的就是在军伍中清除异己。他好起兵作乱!”
明皇又把手指向韦见素:“你有什么证据!分明是听信流言蜚语,诬蔑诽谤朕的膀臂,国家干城!”
韦见素还要说话,杨国忠拉拉他的衣襟,示意他不要再开口。
明皇扬扬手,一副不想再多话的样子:“你们走吧,朕想清静清静,被你们吵了一阵,朕头痛!”
二人只好离开。出殿之后,韦见素对杨国忠说:“就不该退出来,下官还有话要说。”
杨国忠悄声说道:“圣上已经执迷不悟,说得多了,于事无补,倒还惹得他龙颜大怒。”
“那就这么罢了不成?”
杨国忠仰头看天:“可能是天意如此,我大唐合该有此劫难。你我肉眼凡人,怎可扭转。算了,静观其变吧。”
韦见素不服,又去见了几回明皇,无一例外地被当面驳回。他满腔激愤地叹道:合该是我大唐有此一劫,无力回天,就自有顺天应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