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理好水患后颇得人心,众人推举成为天下领袖,后将华夏大地分九州,九州之地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时隔一千六百余年,天下九州部族林立,原来皆为豫州共主所分封,九州设九主,各州之主称之为君上。九主共奉豫州之主为共主,称王上。共主所在都城为天下中心,故改称中州,意为天下中心之州,共主有辖天下之权,可调度九州驻军之兵,亦被九州之君、臣、民所敬仰。
除了共主派遣的九州驻守兵将以外,各州君主均有朝堂自募的内朝之兵。内朝兵员只听本州君主调令,九州驻军是共主派遣,驻军守将由共主调任,只听共主和驻军将军命令。
旧历九州五十年秋,冀州之主因个人贪婪好战,为扩张疆域与青、梁二州缔结盟约,侵扰中州边境,直跨南方之地,图谋分割中原。因各自利益导致各州相互厮杀,弄得百姓不得安宁,致使人口锐减,加之州内山贼盗匪猖獗,部分州下郡城出现诸多割据势力。仁厚的荆州之主本想守土安民,因他州来犯,也卷入这场混乱之中。天下大乱中州也陷入其中,无力再管辖他州。致使各州不再尊奉中州调令,混战近百年。
中州本为九州领袖,被视为京都,州富民强,军队总数达一百五十万,在这场长达百年的战乱厮杀中,州境实力受损不少,驻守在其他八州的军队有些因供给不足导致转投他军。
曾经作为天下中心的中州,历代都是王储正统,随着先祖曾经分封的各州综合实力增强,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现今天下大乱,中州之主姜启趁势借机联合兖、徐、荆三州助各州平定朝局纷争,安抚各州民众,并再度派遣驻军前往各州镇守,其目的有三:第一便是稳定各地朝局;其二监视各地军队朝堂动向;其三巩固自身正统地位。
战乱已平,天下已定,各州之主会盟于中州云梦山,作为这场战争的止戈领头人,也是胜利者之一,姜启再度恢复了中州百年来的正统地位,被推举为天下共主。兖州、徐州、荆州同样作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缴获军械无数,获利颇丰,州之实力大增。姜启为稳固各州人心,他也深知中州现在实力受创,各方野心不小,以现在中州的实力不足以更好领袖其余八州,便与其他八位君主共立盟约:共主之位三十年为一届,到了年限后由在位共主推举下一任,最后九主会盟商议确定,才能加冕称王。拟好盟约后,外加了一项说明:在位共主薨逝,只要在任期内,其继任者仍为天下共主。如继任者举止不端,昏聩无能,天下可诛之。
众州君都一致同意,随即盖章签名。
天下暂时已定,众君及臣下皆拜姜启。在姜启的要求下,战乱挑起的冀州以及附庸的青州、梁州无奈派州君公子来中州朝内任职,实则是作为质子以便于防范三州。
新朝二十八年冬,姜启已经在共主这个位子上足足坐了二十八年,这些年里他个人也算对政事兢兢业业,对百姓民生非常重视,随着年纪愈渐增加,慢慢也有些昏庸恋权,事事不放权,使中州优秀青壮派无法施展抱负。朝堂均衡之状早已不复存在,朝堂上有些人阳奉阴违,暗自勾结培植外部势力,年近五十三的姜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王位受到威胁。
中州朝堂分三大势力,加上邻近的冀州之主贪得无厌,青州朝内被外戚把控,是一个非常不确定因素,如果几股势力联合起来,姜启权利被架空,中州朝堂乱则天下乱,觊觎天下共主之位的州君必会蠢蠢欲动,甚至挑起事端,那么天下会再一次出现混战局面,百姓又要饱受战乱之苦了。
姜启深知一州之力现如今已无法完全节制其余八州,虽派遣在各州的驻军有一定震慑作用,但是姜启还是很不放心。再者各州的驻军所耗军费颇多,另中州财权吃紧,如再继续下去,中州一样也会陷入混乱。各州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显著提升。中州朝堂上,以及民间多股势力盘根错节,姜启对于当前巩固王位,稳定政权,收紧财政,避免战争的法子已经想了许久,最后与朝内近臣达成共识,必须在其余八州中选一继承者,让其代管理诸州或是分而治之,分权治之,这样自己也好腾出手来处理朝堂各派系与民间势力。
再过两年姜启三十年共主的任期也就要到了,在选择哪一州作为继承这个问题上姜启也是深思熟虑良久。
现今冀州派系林立,州君主齐奇雄野心勃勃,又极其贪婪。近些年来常与东北部东夷人联系,沆瀣一气,侵扰北部游牧狩猎部族东胡,东胡百姓对冀主恨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